发新贴回复
返回列表1

查看:12082     * 贴子主题:现在的即墨人,能分清馒头、“饽饽”、“干粮”、“花”、“卷子”?

靓妹:茶树栀栀



积分:60
注册:2020-08-29
沟通:
Post By:2020/8/29 10:04:43
现在,人们把用小麦面粉做的面食统称为馒头。其实,馒头是一种比较“普通话”的叫法,馒头这一叫法传入即墨民间比较晚,在以前,馒头不叫馒头,有很多别的称谓,常见的有“饽饽”、“干粮”、“花”、“卷子”等。虽然这些称谓都是指馒头,然而细分起来,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就像我们土话说的“窝窝”、“窟窿”、“眼儿”,虽然都是指“洞”,然而意思也不尽相同,有形状、大小、深浅的区分。

“饽饽”,常指那种半球状的、做的光滑而圆的那种。通常是用来庆祝或祭奠。祭奠用的是光头,即不用任何装饰;而庆祝用的就要盖上“囍”字红戳,或者用各种颜料调制彩面做成各种花草等吉祥物装饰于上,过年时还有装饰以红枣的枣饽饽,制作这些庆祝类的大馒头很能看出农妇们的手艺来,不亚于现在的糕点师制作各种各样、花里胡哨的蛋糕。另外,饽饽这一叫法在即墨干脆就是馒头的统称。

“干粮”,年龄较大的人多把面食统称为“干粮”。这个称谓很古老,有历史。例如:“你别拿着豆包不当干粮!”从字面分析,可能干粮就是指比较结实能顶饿的面食。

“花”,是指用榼子(面模)搕出来的面食,榼子的榼在土话中读作(ka),常见的有鱼花和寿桃花,取年年有余和长寿之意,一般走亲戚用。过去,这两种“花”做起来比较讲究,中间要加上“里子”,就是用“二茬面”(俗称“里子面”)包在头茬面里面。实际最初因为小麦太缺,仅用头茬面根本打点不过来,久而久之,却成了风俗。例如定亲馒头如果没有用“里子”,对方就会说亲家“没里没表”(即:不讲道理)。
“卷子”,是做法最简单省事的面食,通常是自己家里吃的,不能用来走亲戚用,一般有两种做法:其一是将面揉好搓长,拍扁,再从两头往中间卷起来,这种做法既省事又方便熟,可以大大减少烧火时间,现在我们在市场上和集体伙房里还能见到这种;其二是将面揉好搓长后用刀切作几段,就更省事了,是一种仅限于自己家吃的最不要好的粗拉做法。

另外,即墨常见的面食还有元宵节做的“升虫”、清明节做的“燕子”,还有加肉馅做的花卷或包上米做的米糕等种类。

“饽饽”、馒头、“干粮”、“花”,在过去的岁月中曾充当着重要角色,特别是走亲戚用的大饽饽,很有讲究,出什么门儿,用什么样的饽饽,甚至连几斤几两都有不成文的规定。出门回来,剩回来的饽饽更是被当成高级礼物,一个饽饽切成几块,分给邻里百家,一家一小块,都稀罕的不得了。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馒头不再金贵,而成为一种家常便饭,因此也没有更多的人去讲究啥叫法了。叫馒头挺好,大人小孩都听得懂。

现在,如果谁能去研究一下以“田横大馒头”为代表的面花饽饽,小孩子过“百岁”的老虎、长岁,还有正月十五做的面灯、二月二炒的“棋子”、七月七煿的“煿花”,以及葛村的磕子等即墨面食文化,弄个系统的东西,并能申请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就更有意思啦!

在此一叙,为了即将忘却的记忆!
帅哥:天蓝海蓝



版主
积分:96526
注册:2011-01-19
沟通:
Post By:2020/9/1 17:32:29
“现在,如果谁能去研究一下以“田横大馒头”为代表的面花饽饽,小孩子过“百岁”的老虎、长岁,还有正月十五做的面灯、二月二炒的“棋子”、七月七煿的“煿花”,以及葛村的磕子等即墨面食文化,弄个系统的东西,并能申请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就更有意思啦!”
——提议很好,可是谁去研究,领导们的心思没在这上面,干几年拍拍屁股走人,即墨文化传承关他屁事啊,但是即墨的老百姓大部分还是要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
也许我一个人不能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好,但至少不会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坏,因为我能让自己做个好人!
[img]/tp/2017/0913/1019320287.jpg[/img]
帅哥:liutong328



积分:2430
注册:2012-03-05
沟通:
Post By:2020/9/2 10:25:44
好有学问,哈哈哈,越读越搞笑
帅哥:luckysnx



积分:9525
注册:2007-03-21
沟通:
Post By:2020/9/2 15:11:01
[quote]好有学问,哈哈哈,越读越搞笑[/quote]
哈哈哈,都搞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返回列表1
Powered by ShuzirenCms © 2003-2024 Shuzire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01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