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By:2025/5/19 11:18:53
“感谢检察官的建议与提醒,帮我们查找商业秘密保护漏洞,现在公司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保护机制。”近日,青岛某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在反馈检察建议整改落实情况时说道。近年来,青岛市即墨区检察院探索创设了“四式”机制,倾力服务科技创新企业,促推检察履职和企业发展双向提升。
紧盯查处难实行“穿透式”全链条打击
涉科创类知识产权案件通常存在同业竞争对手唆使企业关键岗位内部人员泄密的现象,上下游企业、内外部人员勾连犯罪,涉及范围广、打击难度大。针对这一情况,该院综合采取立案监督、追捕追诉、引导侦查、自行补侦、追赃挽损等手段,一体研判上下游、内外部、刑民事涉案情形,扩大“全链条”打击效果。
在办理云某公司被侵犯商业秘密案时,该院不仅起诉了出卖商业秘密的“内鬼”,追诉了侵权公司技术高管,还“穿透式”将侵权公司及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一网打尽,绝不让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在任何环节获得非法利益,形成了强大的震慑效应。
紧盯认定难实行“智库式”全能级支持
知识产权案件科技化程度较高,手段隐蔽且不断翻新,专业性强、查处难、鉴定难。该院牢固树立“智慧借助”理念,建立动态调整的本级“专家库”,聘任16名专家担任特邀检察官助理,协调用好市级“专家库”,凡涉科创类知识产权案件均邀请专家授课辅导,全面参与论证,以“有专门知识的人”身份出庭,确保办案专业化。
在办理一起商业秘密侵犯案件时,为准确认定被窃技术是否属于商业秘密,该院邀请专家召开专题会,针对办案中存在的专业问题答疑解惑。
紧盯取证难实行“密箱式”全过程保护
技术资料作为商业秘密提交出去,会不会发生“二次泄密”?云某公司历时8年耗资4亿元研发的商业秘密被窃取。为了打消企业顾虑,该院创新建立“证据保密箱”制度,涉密技术资料存放在保险箱,只有企业、办案人都在场的情况下,才能打开保险箱,取出技术资料,同时涉密技术资料不随案移送,也不能随意查阅。
正是在这种周密的保护下,即便辗转多个省份对涉案技术进行鉴定,也未发生“二次泄密”。该案成功入选最高检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并被写入最高检《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
紧盯治理难实行“菜单式”全方位治理
在办理知识产权案件过程中,该院坚持“一案一建议、一案一回访”,助力企业完善监督管理30余项,联合13家商协会构建“检察+工商联+商协会+企业”服务机制,率先挂牌成立“即法驿站”;坚持“一案一普法、一案一体检”,选调12名检察官组成“即检睿预”企业服务团,为涉案企业提供“菜单式”服务;坚持“一案一释法、一案一提醒”,发布“温小即说法”普法视频40余期,实现“办理一案、警示一片”的效果。